《人生80才開始》(The First Grader)由BBC與UK Film Council製作,改編自真實故事,導演為曾指導《美人心機》的Justin Chadwick,《美人心機》是索爾的人類女友與黑寡婦搶奪國王亨利八世的愛情故事(無誤)。
2004年(註一)肯亞政府開放全體人民免費教育,主角馬魯格(Kimani N'gan'ga Maruge)爭取在當地國小就讀的機會,老師珍(Jane)在Maruge第三次來到學校請求後答應讓他入學,他以84歲的高齡成為全球最年長的小學生。
這是本尊 via
我原先以為這是Maruge在國小受教育的故事,但我完全錯了,它不單只是學習1-10以及26個字母的過程,雖然這對於Maruge或是肯亞的孩子們來說,一直都不簡單(坐在電腦前的你我怎能了解目不識丁是什麼感覺?),它談論了輿論、媒體、權力還有一段歷史,是醜陋的汙點,也是肯亞的起點。
導演Justin Chadwick
Jane 由Naomie Harris飾演,《007 空降危機》讓007 Skyfall的女探員,所以她的口音是演的?
Maruge 由Oliver Litondo飾演
-------以下為(很多)電影劇情以及個人感想,請慎點。-------
電影首先點出肯亞史實,1953年基庫尤族(Kikuyu)組成茅茅(Mau Mau)反抗英國殖民,數千人被殺,萬餘人被關在拘留營,1963年12月12日肯亞獨立。
Free education for all. 家長搶著把子女名單遞交給校方,Maruge出現在混亂的校園欄杆外,正好和校內做一對比,他向Jane表達自己入學請求,但被同事Alfred以需要2本練習簿與1枝鉛筆打發走;第二天Maruge再度拄著拐杖出現,他說他想要識字,才能看懂手中那封信,Alfred請他Go home and rest in peace.,說他負擔不起制服的錢,Maruge只回「我還沒死呢。」就又離開;第三天Maruge穿著在市場買來並改造的制服出現(有種反差的可愛喜感),Jane讓他成為學校的一份子,雖然Alfred提醒Jane說會惹上麻煩。
via Youtube
3名教職人員(目測)、200個學生和50張桌子,學校的人手與物資極為匱乏,學生位置不夠得坐在地上。Jane請Maruge坐在最後面,但他因為眼睛不好請求坐在前面,後面的小朋友不會被擋到嗎?Maruge從握筆開始學起,因不熟悉而顫抖著手,在練習簿上寫一個圓圈一個尾巴的a,也曾有不會寫6而在台下靜默的時刻;直至某一天,Alfred指責他沒有削鉛筆,他走到削鉛筆機前,畫面切換,英軍正在把鉛筆削尖,將筆尖向他的耳內刺入,伴隨著痛苦的喊叫。
我到了這幕才明白,原來Mau Mau在片中不是史實,而是他的曾經他的痛苦他的生命。我們總以為挺身而出的人們無所畏懼,但他們一直都是血肉之軀,不是不怕痛不怕死,更不是離經叛道的壞人(Maruge從頭對尾都沒有對刁難他的Alfred還以顏色),只是為了自己的信念戰鬥,今天的權利是昨天他們爭取來的。我其實想要說,應該感激社會運動人士,不是撻伐咒罵他們,在旁享受成果的人沒有比較高尚。(註二)
首先來點Maruge與小朋友的互動。
via Youtube
走路一拐一拐的女孩Susan,得知Maruge的聽力不佳。Susan:「我長大要當醫生替你治療。」Maruge等不到的,你怎麼不先治療自己呢小天使?誰寫這段對白的嗚嗚。
via Youtube
Maruge的左手有個金屬環,小女孩:「這是什麼?」『我曾經是個囚犯。』「你做錯什麼事了嗎?」『白人-英國人佔領我們的土地,我們叫他們歸還。他們叫我們閉嘴,我們因此大聲疾呼。』孩子開始聚集過來,小男孩:「他們還回來了嗎?」『1963年還了一些。』『這是Uhuru的原意-Freedom。』這是Maruge與孩子們高喊Freedom的畫面。
via Youtube
坐在Maruge附近的男孩Peter,老是把5下半部寫反,因為在學習上有障礙,所以對受歡迎的好榜樣-Maruge懷有敵意。在某次鄉民們拿著棍棒來到學校,準備給Maruge教訓卻被趕跑後(原因下段會提到),Maruge走到屋簷坐在Peter旁邊,孩子畢竟是善良的,Peter:「你沒事吧?」他把握機會開始教學『長脖子、大肚子、數字5戴著帽子。』簡單易懂的口訣,可以開補習班了!無法抗拒溫馨可愛親子戲碼。
正如文章開頭所寫,The First Grader不是84歲老人學習紀錄。Maruge在小學上課的事傳到鄰近地區,引起各地媒體的注目,隨著「全世界最老的小學生」報導曝光,家長的不滿開始爆發,Maruge憑什麼使用免費資源,一度將他趕去沒有學習風氣的成人學校,Jane決定以課後輔導的方式指導他,卻遭到家長的誤解、有心人士監控、鄉民的眼紅,丈夫甚至接到指稱其不守婦道的來電,Maruge也有類似的處境。Jane於不久後被調職到30哩外的學校。
Jane離開前,學校開了歡送會,孩子們輪流送上禮物與祝福,她是孩子們的好老師;家長則認為她沽名釣譽,不在乎(自己)孩子受教權,浪費教育資源。新老師報到當天,鄉民們手舞足蹈高聲慶賀,孩子們卻把學校大門鎖上,朝外丟擲拖鞋與杯子,吶喊We want Teacher Jane!另一方面,Maruge前往奈洛比市中心,向教育部長請命調回Jane,脫掉上衣露出英軍留下的疤痕,說出這麼一段話:We have to learn from our past. You must not forget. Because we need to be better! We need good teachers. We read what we saw to our children. Bring her back! (我們必須從過去的經驗中學習,不能輕易忘記,因為我們需要變得更好。我們需要好老師,教導孩子我們所看見的事物,請讓她回來吧!)
最後是我不願回顧的黑歷史,電影開頭播放的是Maruge革命前與妻子的片段,起初我不明白這代表什麼,電影繼續演出,我看見Maruge的現在與過去並行,鉛筆讓他與山羊有所區別,不再是文盲;讓他身不如死,聽力嚴重受損,兩種情節不斷穿插,上學、躲避英軍追捕、複習、失去妻兒、學校、居留營,永遠擺脫不了,希望與絕望是共生的。
有一段是這樣的,督察Kipruto來到學校,請Jane叫Maruge走人,Jane說每個人都可以入學,而且他是茅茅,曾對抗過英國人,Kipruto不以為然(他們那族侍奉英國人);Jane試圖向Maruge解釋,並請他不要用部落主義看事情,是英國人逼迫他們選邊站的,Maruge難以接受地說:I had children, two children! I had a family! The British killed them. We choosed, they called us choose. We paid it, WE PAID!(我曾有過孩子,兩個孩子!我曾有過家庭!英國人殺了他們!我們做了選擇,他們迫使我們選擇,而我們付出代價,已經付出代價了!)
導演說自己在處理史實上,盡量單純敘述,沒有指出誰對誰錯。我認同他在畫面上的處理,沒有站在哪一方(雖然觀眾會自行解讀),沒有刻意營造血腥,雖然我懷疑他不想說自己國家壞話的成分居多,但不可否認地,日不落帝國的霸權是建立在殖民地人民的生命與尊嚴上,即使這句話如此難以啟齒。
Jane最終回來學校,並在Maruge要求下唸出肯亞總統的致歉信函,紀錄Maruge待過的拘留營,賠償其所受到的不公平對待,就算不是本人親自讀懂加上早就猜到是這種信但還是讓人有些激動。片尾DJ再度出現向大家宣布Maruge要到美國演講的消息(滿喜歡DJ的,說話很有戲劇感。),我腦海裡浮現Maruge接受採訪時所說的The power is in the pen.(力量在筆尖),涵義深遠的名言。
P.S. 第一次的觀後感,因為受到名言感召,於是動筆紀錄每個感動時刻(真是要人命),這兩天都在爬資料寫文章,我又老是回頭看修辭與符號,花了比預計多好幾倍的時間(我懷疑有誰真的會看完),當然還是不完美,但畢竟是自己的孩子,終於生出來了舒爽。因為英文是我不小心神到影片聽著重打,中文是自行翻譯,可能跟電影字幕有出入或錯誤,請將就著看,有錯誤歡迎告知。
註一:我找到2002、2003、2004年三個說法,這邊以預告片字幕為準。
註二:個人是就影片與經驗認定,但爬資料時有看到茅茅是殘忍嗜血的代名詞,茅茅有對婦女下手,像賽德克巴萊一樣,不贊成無辜人民的犧牲,可是它畢竟是場革命;而這裡之所以會有感謝一詞出現,是因為聯想到關廠工人跳下台鐵月台抗議,他們以生命作為賭注,只為求自己原本應得的權益,卻遭到月台上民眾的辱罵,好似阻擋你者得死一般(請問工人就不想回家嗎?),殊不知現在的權益是靠他們以前爭取來的。